CH 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亚当·斯密 -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关注三个方面:

  • 行为 actions
  • 互动 interactions
  • 结果 consequences,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对行为的关注强调了优化(economizing,稀缺性约束下的选择行为)和权衡(trade-offs),或者说取舍。


CH 2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私有产权的交换是市场过程的基础。

若果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一个东西,那它就是稀缺的。稀缺品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

经济问题:稀缺性。

财富就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获得某物的成本就是获得它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价值。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即机会成本。

自由贸易是一个机会,能同时为交易双方创造更多的财富。

如果一个计划或者项目的额外收益高于额外成本,那么就被称为是有经济效率的。

比较优势:和他人相比,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相对)生产某种东西。机会成本决定比较优势。

专业化:追求比较优势。专业化和交换扩大了人们的生产可能性。

只有个体之间进行贸易,并从中获益。

交易成本:安排交易的成本。

中间人的比较优势能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习惯于把实际情况和虽然更好但并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较。


CH 3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任何物品都有替代品。

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边际价值、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需求曲线

y = f(x); // x: 商品需求量; y: 商品单位价格

需求法则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下降;类似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下跌,则需求量上升。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表述了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当经济学家说需求自身也会增加或降低时,他们的意思是整个曲线的右移或者左移,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一般有六个。其他因素不变,需求将增加,如果:

  1. 消费者数量增长;
  2. 消费者口味和偏好发生变化,使得这种商品更加为人喜欢;
  3. 收入增加(当这种商品是正常品时)或者收入减少(当这种商品是异常品时);
  4. 替代品的价格上涨;
  5. 互补品的价格下跌;
  6. 消费者预期商品未来会涨价。

反之亦然。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如果对于某种东西的较小价格变化,人们购买的数量有很大变化,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有弹性。

  • 弹性系数 > 1:有弹性
  • 弹性系数 < 1:缺乏弹性
  • 弹性系数 = 1:单位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受三个因素影响:

  1. 时间。人们对价格变化调整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2. 已知替代品的可及性和相似性。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3. 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比例越高,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对整个价格范围而言,不存在完全无需求弹性的东西。


CH 4 成本和选择

成本总是与行为和选择相关联。

  • 成本是某人放弃机会的价值。
  • 事物没有成本,只有行为(或决策)才有成本。
  • 不存在客观的成本。所有成本都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此人要对被放弃的机会赋予价值。
  • 所有成本都是将来的事。
  • 机会成本必然是边际成本,它们是一项行为或决策带来的额外成本。

成本与供给 - 供给曲线

  • 当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时候,会考虑边际成本。
  • 对于生产者可行的生产计划,相对价格给出了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进一步信息。
  • 供给曲线:某种商品不同产出水平下的边际机会成本曲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增加供给量,但总的供给曲线不变。

供给曲线也会变,当

  • 生产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化;
  • 供应商的价格预期发生变化;
  • 行业内供应商的总数发生变化。

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机会成本&财富转移


CH 5 供给与需求:协调的过程

市场价格在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互动中形成,给人们传达了各种重要的信息和信号,并激励他们按这些信号行事。

市场

市场是买卖双方计划协调的过程(竞价的过程)。供给与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

原声吉他的供给与需求

  • 过剩:需求量 < 供给量(市场价格倾向于下降,以减少过剩)
  • 短缺:需求量 > 供给量(市场价格倾向于上升,以减少短缺)
  • 市场出清:需求量 = 供给量(买方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协调)。人们通过竞价和合作性的交换来追逐各自的目标和计划,市场出清只不过是这些活动的无意后果。

竞争源于稀缺性,只有消除稀缺性才能消除竞争 — 当人们努力满足那些决定得到什么的标准时,竞争就发生了。

货币

货币:一般性的交换媒介。

  • 货币能降低交易成本。如果一个社会受到以物易物的限制,没有货币促进交易的话,其专业化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就会变穷。
  • 交换中支付的货币可以做微小或极大的调节。
  • 货币价格体系随供需关系随时调整,帮助消费者建立预算并弄清自己的选择,帮助生产者计算预期的成本和预期的收益。

利息

利息:现在和未来之间物品价值的差额(人们表现为正的时间偏好率:事情宜早不宜迟)。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CH 6 无意的后果:供求规律的更多应用

价格变化时,计划随之改变。

价格上涨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起作用:需求的上升和供给的减少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当价格管制等手段施加于自由市场过程中时,人的激励会相应改变。当价格管制真正有效时,其会无意间破环市场的协调。

  • 价格上限:人为立法确立的最高价格。只有当货币价格不能在相互竞争的需求者当中发挥稀缺品的作用时,短缺才会存在;只有有效的价格上限(管制价格低于出清价格),才能造成短缺。
  • 价格下限:人为立法确立的最低价格。

价格并不由生产成本决定。通过不断调整相对成本以反映变化的情况,供给和需求过程设定了价格,以反映商品的相对稀缺并指示如何最经济地利用它们,协调人们的行为。


CH 7 利润与亏损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机会成本 - 放弃的次优机会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利润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净收益)。

市场经济中取得收入的形式:

  • 工资:支付给劳动力的报酬。
  • 租金:支付给房东或其他财产出租方的报酬。
  • 利息:支付给放款人的金融资本的报酬。
  •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会计利润 = 总收益 - 全部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 = 总收益 - 全部显性和隐性成本

利润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事实。

企业家是剩余索取者(以某种方式重组资源,带来超过成本的收益)。

企业家才能分三种形式:

  • 套利。
  • 创新。
  • 模仿在前面开路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市场过程内在的动力。

一个由私有产权、市场交换与货币构成的制度,使得使用货币的计量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作为信号的市场价格,评估某项活动潜在的盈利能力。货币计量也使得企业家可以计算相应决策的期望效果。

职业投机者认为他们有承担风险的比较优势和协调不同时期市场的能力。

期货市场使人们有分配风险的机会。保值者通过与投机者做期货交易,可以减少他们的风险,而投机者则增加他们自己的风险(为了获取利润)。


CH 8 觅价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利润最大化。

成本加成理论 — 一种经验法则。

最大化净收入的定价法则:使你正好能卖出所有产品,并期望在此价格下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差别定价:对需求高的人定高价,对价高就不会购买的人定低价,并且不能让低价销售商品影响高价销售的市场。

成功进行差别定价的三个条件是消费者必须能够:

  1. 区分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购买者;
  2. 阻止低价购买者将商品转卖给高价购买者;
  3. 控制不满情绪。

觅价者如何觅价:

  1. 估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是市场竞争过程的结果);
  2. 确定产出水平,以便刚好卖掉使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多的产品;
  3. 制定价格或一组价格(差别定价时),以便能刚好卖完产出。

CH 9 竞争与政府政策

商品的价格和提供此商品的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对某些人来说就是潜在优势的源泉。当人们发现这一差额并试图从中获利时(会增加供给,降低价格,最终填平这一差距),竞争就在经济系统中产生了。

“完全竞争”的假设忽视了竞争的过程;忽视了企业家才能的作用;忽略了真实市场行为的特征,即各方计划相互调整的过程。

掠夺性削价:把价格降到成本以下,使得对手被迫关门,或者阻止新对手的出现,其意图是在之后把价格抬高,弥补所有损失。

卡特尔

卡特尔 (cartel) 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垄断利益集团、垄断联盟、企业联合、同业联盟(Cartel)也称卡特尔,是垄断组织形式之一。

托拉斯

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

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egislation或antitrust law): 取缔垄断行径、贸易限制和那些旨在抬高价格或取消竞争的厂商勾结行为的各种法律。

政府对于定价和其他商业行为的管制通常都阻碍了竞争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这种管制,竞争可能会增多,并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服务于消费者的利益。

“政府可以捍卫竞争,抵抗贪婪的垄断者”的看法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而不是现实。

拿不够理想的状况和理想却无法达到的状况比较是错误的。


CH 10 外部性与冲突的权利

溢出成本

人们的行为常常给别人带来成本,这些成本是行为者没有考虑到的。这类成本就叫做溢出成本或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交易成本经常让人们无法通过协商达成更加令人满意的安排。

将外部性内化:把外部性纳入考虑,而后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

  • 协商是社会成员普遍使用的措施,不给别人施加不受欢迎的成本,同时确保协作和他人的赞同。清晰界定的产权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让协商更为容易。
  • 裁定通过考察已有的原则和判例解决相互冲突的权利主张,维持了人们预期的延续性。产权的界定不清和更改变动会让人难以制定计划,从而使社会协作变得困难。
  • 立法带来新规则的建立(通过创造产权使产权得以明确),建立和定义了人们对其支配下的资源可以如何使用。

大多数污染应该被看作成本,而不是犯罪,如果成本低于正确计算得出的相关收益,污染就应该被“许可”。

给予各方自由,允许人们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交易,确保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达成新的社会目标。

一种稀缺品的定价可以减少无谓成本,从而让所有人的境况变得比之前更好。


CH 11 市场与政府

市场失灵:市场过程无法达到某种最优标准。

无论政府机构提出的目标有多崇高、多伟大、多公正,其日常活动仍是普通人决策的结果,受到各种激励的左右,而这些激励与私人部门中的激励有着显著的相似。

政府的一个独特特征在于拥有被普遍承认的实施强制的专有权利。

强制是指通过威胁使用暴力,来减少人们的选择来促成协作。

说服是指通过承诺扩大人们的选择权来促成协作。

即使对整体有利的事,如果不是对个体有利,人们也不会去做。

在一个社会里,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交易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

强制对于社会成员是有用的,因为有时所有人都认为某些产品的价值超过了其供给成本,但是这些产品无法靠自愿协作得以供给,强制就能确保这些产品的生产。当不存在某个低成本的方式以确保产品只供应给购买的人,或者能防止需求者变成搭便车的人,这时类似的供给失灵就会产生。

溢出收益

决策者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在内的收益,也叫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在民主政府的整个政治过程中无处不在。它使得普通选民难以得到充分的信息,民选或任命的官员们也不会总是按照信息提示给他们的正确方式行事。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CH 12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政策的选择从来就和特定分配方式无关,而是把焦点放在导致交换和生产过程形成的游戏规则上。

若是某项活动能使人获取他愿意支付的东西,这项活动便是生产性的。个人或家庭间的收入分配都取决于对生产性资源的占有(也可以说 收入分配取决于财富的事先分配)。

产权取决于占据统治地位的游戏规则,而不仅仅只是由客观事实决定。

通过评估每一个选项预期带来效益的相对价值,家庭和个人得以决定把收入用于消费还是投资。时间偏好率低就意味着会鼓励投资多过消费。对投资的未来回报的不确定性越大,未来收入折合成的现实收入也就越少,因而投资也会相应减少。

任何规模较大的社会合作都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产权,因为社会合作的先决条件正是对决策后果的预判能力。

设计欧佩克的目的在于消除石油出口国之间的竞争。


CH 13 衡量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某国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GDP关注的是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GDP度量的是一年之内某个国家境内的经济绩效。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永久性公民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市场价值用市场价格来衡量。

计算GDP的三种方法:

  1. 住户、企业和政府采购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加上出口超出进口的差额;
  2. 为创造年度总产出贡献了资源的人的总收入,包括以工资薪酬、利息、租金和利润等形式取得的收入;
  3. 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做出贡献的生产者的价值增值的总额。

失业人口(美国):所有年满16岁的非集体户人口中,当前没有就业而且正在积极寻求就业,或者等待开始新工作或重返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力人口 = 失业人口 + 就业人口
U3失业率 = 失业人口 / 劳动力人口

丧志工人:对工作前景过于悲观以至于放弃寻找工作的人群,他们主动从劳动力行列中退出。丧志工人减少了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数据。

通货膨胀: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二者是一个意思。通货膨胀并不必然意味着实际生活成本的升高,特别是从经济学机会成本的角度看。

通货紧缩是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上升,或者说产品货币价格的下降。

通货收缩是通货膨胀率的(趋缓)下降。

这三者都活造成市场价格信号的严重歪曲,给做货币计量、预算和长期规划的人带来麻烦。

名义GDP:当前货币价格下的GDP。

实际GDP:选取某个最近的年份作为基准年,以基准年的价格计算每年总产出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 (名义GDP / 实际GDP) * 100,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或者变化的货币价值。

经济增长伴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实际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或者经济增长率趋缓意味着经济衰退。

在所有商业社会中,实际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随着时间波动,产生经济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模式。


CH 14 货币

货币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财富的社会制度,这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更加充分的专业化。当人们愿意在交易中接受某事物,仅仅是因为其他人也愿意在交易中接受它,那么社会中的这种事物就起到货币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必须在金库或在联邦储备银行储蓄中持有的准备金的比例。超出的部分叫做超额准备金,通常被银行借出去以获取利润。

存款扩张导致货币创造。

存款扩张乘数 = 1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lim 货币供应量增量 = 初始货币注入量 * 存款扩张乘数 (理论极限值)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短期贷款收取的利率。贴现率下降(上升)会提高(降低)国家货币供应量。

美联储通过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常用方法为购入或售出大量债券),控制利率。通过改变向银行支付的储备金的利息,还可以控制银行贷款意愿的强烈程度。

货币均衡是一个理想的政策目标,但种种知识上和激励上的问题使它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CH 15 经济绩效和真实世界中的政治

经济衰退是相对与之前经济总产出增长速度的后退,是实际GDP的下降,表现为系统性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经营亏损。经济衰退是预期落空的结果,是整个经济系统参与者所犯错误集群造成的。

暂时的廉价信贷在商业周期中制造出的“繁荣”阶段无法长期持续,当意料之外的亏损变为现实时,计划会随之相应调整,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下行。在这种情况下,萧条能够对之前所犯错误和资源的错误分配进行纠正。

稳定性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适应公众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预料之外的总需求增长率变化,会在给成本和价格带来影响之前,先影响产出和就业。当政策转向扩张的方向,取得的收益先于成本体现,但是当政策转向紧缩的方向,成本则领先于收益。于是惦记着即将到来的选举的政客,会发现扩张政策符合他们的利益,而紧缩政策与他们的利益相悖。这往往造成“走—停—走”的政策,且偏向于导致通货膨胀。

廉价信贷借助政府某些规则进入房地产业,导致了经济泡沫和紧随其后的崩溃现象。政府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可知性导致经济恢复的速度减慢。


CH 16 国家的财富: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真正出现于近几个世纪,与劳动分工或者或专业化的迅速扩大相伴,经济增长最早出现在欧洲及其移民国家之中。

经济增长的源泉:

  • 专业化。专业化增加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运输人员、货物并交换想法。
  • 法治。即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被普遍承认并且执行良好的游戏规则。
  • 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使技术进步成为可能,后者对经济增长进程贡献巨大。

经济上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

国民积极的储蓄意愿可以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做出显著的贡献。

人力资本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带来经济增长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The End~